今天姑父和表哥之间爆发了激烈冲突,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什么大矛盾,不知怎么的就从一点小口角爆发到那种地步。
这一切本不关我事,但是亲耳听到他们的大声吼叫时,我不由得内心慌张,胸口一阵阵地发闷。这并不是因为我共情能力强,只是因为我不喜欢争论,或者说我有些害怕这种情绪失控的争论。
现在的我害怕给别人惹麻烦,也害怕别人给我添麻烦。所以即使我话痨且情感充沛,但往往表现出来得是一副理智且薄情的样子。
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,在确定自己没有违反什么规章制度之后,我敢当着全班的面向老师拍桌子。那个时候我不怕争论,也不怕事态升级,因为我觉得争论没什么大不了的。只要我没有违反规章制度,老师就奈何不了我。
等我再长大一点,我在一些事情上与我的父亲存在分歧。但即使我再有理,当争论导致矛盾升级时,我也没有任何力量反抗。次数多了以后,我便开始在他面前沉默隐忍。因为我明白在我跟他之间,争论是没有意义的,除了升级矛盾后强迫我投降外,我想不到其他结局。
这样的局势伴随了我整个青春期——我目前认为的人格塑造的最关键时期,这也导致了我开始畏惧争论,哪怕这段争论与我无关。我时常觉得这样也挺好,毕竟沉默也是一种力量,不抵抗也不合作也是一种态度。
后来我发现不仅是我和我的父亲,大多数立场不同的双方在一次次的争论后都难以做到求同存异,反而是加剧了冲突,于是我开始本能的避免内心真实的抵触情绪被暴露。
哪怕在写这篇文章时,我也秉持着这个观点。少表态,少说于事无补的话,在意见相左的人耳朵里,你随口的一声絮叨就成了扎在他们内心的一根刺。
就如同此刻,我姑父离家,姑姑和表哥被关在因为没带钥匙被关在家门外。我父亲将他们一家通通批驳了一顿,从平日里的为人处世到之前没有准备备用钥匙导致被关在门外。
在我看来,这些话除了给人增加心里不适以外并没有任何作用,属于典型的损人不利己。但我什么都不会说,因为他会由此推断我总是反对他而导致他产生不悦情绪。
当然,如果我认为以上这些一定是对的,我就不会写这些了。实际上,我突然怀疑这么做的正确性,因为我想起了我之前谈恋爱时也总是避免争论。我跟朋友聊天时,偶尔会说到我谈恋爱从来没有跟对象吵过架,我还不知道吵架是什么感觉。
每每说到这些,我的内心其实是有些得意的,因为我认为我的情绪管理很棒。我说的没吵过架除了口角以外还包括我主动发起的冷战,统统都没有。在恋爱中,遇到对象的行为处事我不赞同,我往往会第一时间绕开话题,避免因为继续讨论而导致的进一步矛盾。
这样听起来似乎不错,但实际上坏情绪是客观存在的,而自我消解掉坏情绪需要一定的周期。偶尔在一段时间内,我不但没能消化掉坏情绪,反而让它越积越多。这时我便会在别的事情上刻意放纵,具体表现就是在某个对方本不是很在意的小问题上,表现出一些令对方不悦的言行,俗称“找茬”。
我确信这种小摩擦不会导致激烈冲突,但是会让对方不舒服。这就是我的报复,而这种让对方摸不着头脑的报复毫无意义。
今天思考起争论的作用时,我突然我此前的人生态度。争论或许大部分时候是无效的,但它作为表达自我情绪和观点最直接的方式,也是人际关系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哪怕是让对方稍微有点顾忌也好?